第(3/3)页 最终……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房玄龄等人觉得,还是要从修成后,好处大不大来考虑。 然后…… 众人一致决定,要修从运城到风陵渡的铁路。 第一,全长只有不到一百五十里。 第二,运城有盐,这东西值钱。 以前运一百斤盐,从运城到风陵渡至少要一百五十文钱。 而如果有了铁路的话,这费用应该能至少减去一半。 这对长安的百姓来说,好处是最大的。 当然!其他地方,也不是说房玄龄等人不想修,而是现在只能修这么短,修这么短,又要有价值,那只能是从运城开始修起了。 经过大概十天的商讨后,李二便把这修路的计划拿给了李重看。 李重看了看,便回道:「也好,这里也比较接近关中地区,劳力的问题,也不用担心。」 随后…… 李重便召集科学院的工匠,跟他们开了个会。 接下来…… 他们要修这一段铁路。 修成之日,有望将长安的盐价降低一倍。 其实在大唐,百姓的用盐量还是很多的,几乎是后世的八九倍。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唐百姓就很喜欢吃盐。 而是,几乎所有大唐百姓,都需要用到盐来做腌制品。 像是一些酱菜什么的。 众人听到终于要修建铁路,也是有点兴奋。 毕竟,之前的那个只是玩具,这让他们始终觉得有点不够完美。 不过现在好了,终于有机会搞一个真的了。 为了更好地弄好这一条铁路,随后,李重也是带着一百五十多人一起去进行实地观察。 做的时候,可能真正并不需要这么多人。 不过…… 这些人以后就都是科学院的中坚力量了,因此,即便这一次并不一定就把任务分到他们的头上,可他们还是要多多少少地了解一下 这整个修建的过程。 另外…… 李重觉得,还应该在科学院内部搞一份报纸。 比如说,要是谁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解决的方法。 因为不同的小组有时候是做不同的事的。 有时候,你正在做的事遇到什么问题,其他小组的人未必知道,因为其他小组的人并没有参与。 那通过这份报纸,稍稍地读一读,所有人就都知道了。 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知识共享吧。 摆烂11 /129/129117/32020652.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