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穰穰满家-《片段人生:开局四合院》


    第(1/3)页

    第46章    穰穰满家

    因是无事,不急着赶路。

    商榷和左晋明每经一处县、镇或临近官道的村庄必要下车看看。

    沿途的县、镇、村庄今年不少地方用过土肥。

    商榷一是想看看效果,二是想了解一下田地的地力,也好调整土肥的用量和用法。

    在农事上,商榷向来是个谨慎的人,现代的物种不一定适合这里的环境。

    来时因要应试,商榷没有停车细问。

    而且他自家田里的红薯即将出土,这在此间还属于新生作物。

    若不知地力如何,冒然引入新物种,也算是一种物种的入侵。

    在华国历史上马铃薯、豆薯、红薯这些农作物,自引入到可大面积种植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本土化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如此停停走走,二日的路程,商榷他们硬是走了足足五天。

    商榷也得到了想要的资料。

    今年土肥用得晚,离府城近的县、镇,知道的也晚,每亩的麦收只多收了半斗左右。

    而离俞城县近的县、镇每亩的麦田则多收了一斗多。

    此界一斗为十五公斤,也就是三十斤。

    量看着虽然不多,但所有田地加起来,却也是可观。

    且农税有定,粮税收缴在正常年份是按常年产量收缴的,是亩交二斗。

    这多出来的就是农户的口粮,也能卖些银钱交纳赋税。

    商榷计算了一下,施了土肥后的产量,差不多就是减少了原本空麦的产量。

    想来土肥在此地还算是适用,来年可以再试试增加春肥。

    ……

    麦收后,农人也不闲着,收了麦就复耕了田地,种了一茬菜蔬,主种芜青和莱菔,也就是白菜和萝卜。

    这是百姓过冬的重要食物。

    依契约,佃租所得的麦、麻已经入库。

    李信托付的田地一大半种得都是小麦,以麦收抵全部佃租,现在也已收齐。

    姜令让小用去府衙送信,李信至今也没派人来收取,此时也都堆放在商榷的库房内。

    亩产高了,佃租自然也多出了一些,需要商榷添补的也就少些。

    商榷回到家中时,源溪村的冬菜已经种下,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搓麻。

    商榷家不用交税,自然用不到搓麻,收上来的麻被姜令记量入册后,又分给佃户,着他们搓麻纺线。

    这时的佃户分两种,一种是佃期短的无田的游户,一种是佃期长的无田农户。

    无田的游户一般都是给主家做庄园奴的,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往往不会在一地待很久。

    一般都是秋后佃田住上一季冬菜,春季离开。

    这种游户以奴的形式存在,是灾荒年流民的主要组成。

    商榷家的佃租低廉,佃户都是无田的农户。

    这些佃户一般是当地人,或受灾被迫迁徙过来的,在府衙有备案,来历清晰,不仅要交佃租,还需要交税。

    这个税不是交纳粮食,而是要交麻和人头钱,这就是税赋当中的赋。

    家里人口越多交的赋也就越多。

    因为要交赋,佃户佃田几乎都是一半种麦用来交佃租,剩下的佃田一半用来种粟,收成的一半要用来抵人头赋,一半佃田种麻,收成的大半要用来交麻赋。

    而且麻赋上交的必须是麻线或麻布。

    源溪村里只有两台纺车和三台麻织机,分别在村口的商二爷家和村南边的商四爷家里。

    商二爷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已经出嫁,嫁得就是商四爷家里。

    二人均已出了五服,且三代内无近亲婚配,所以这婚事也就没人反对。

    再说村里只他两家会织麻,若是嫁到外村,定然要带走一架织机,也是村里的损失。

    商二爷家的五个儿子,已成婚了三个,三个儿媳虽然都学会了织麻,但织机只有一架。

    每年商二爷都会多收一麻线,让三个儿媳轮流织麻,收得麻线足够三人织上一冬的。

    商四爷家只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还小尚未出嫁,但求娶的人家不少,有本村的,也有外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