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辑 多难的王朝-《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3/3)页
●耶律大石重建辽
耶律大石,契丹人,学识丰富,通契丹文、汉文,善骑射,公元1115年中进士,出任翰林承旨,历任泰、祥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
阿骨打起兵灭辽,辽天祚帝于公元1122年败走夹山(在今内蒙古)。公元1124年,天祚帝自夹山率师东伐金国,打算收复燕、云。耶律大石劝阻,天祚帝不从,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二百骑北走,过黑水,得到白达达部(汪古部)长的资助,驰至辽西北重镇可敦城。这一带本是漠北辽朝治下广大游牧部族之地,未受金兵侵扰。他便在可敦城召集边境内威武等七州和大黄室韦、乌古里、敌刺、达密里、阻卜、密儿纪等18部部众,组成新军,得精兵万余,有战马万匹,设官置吏,建立了新政权,策划复兴辽朝。许多突厥部族前来归顺,势力逐渐增至4万户。不久,他决定西征,行前致书给西州(高昌)回鹘王毕勒哥,说要借道西行赴大食(指塔吉克,泛指中亚地区),毕勒哥款待三日,赠送马600匹,骆驼100头,羊3000只,送他出境。沿途经过的地方,遇抵挡者就消灭,有投降者就安抚,归附者竟有数国。公元1126年,耶律大石以八刺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为都城,称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封易卜拉欣为“伊利克·伊·土库曼”,意为土库曼王,并保留其对喀什噶尔及和田的统治。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新建的叶密立称帝,改元“延庆”,同时采用突厥族称号日“古儿汗”(或译“葛儿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辽”。不久,耶律大石使高昌回鹘成为他的附庸。这时统治八刺沙衮的东哈刺汗王朝衰弱,属下割录(葛逻禄)部和康里部叛乱,于是便向耶律大石请求援助,并答应将他的整个版图置于耶律大石的统治之下。耶律大石乘机取代了他的统治。
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萧查刺阿不为副元帅,耶律燕山为都部署,耶律铁哥为都监,率骑兵7万东征金朝,准备洗雪前仇,至喀什噶尔、和阗后,行程万里,途中牛马多死,被迫还师。
公元1137年,耶律大石挥师进攻统治寻思干(撒马尔罕)的西哈刺汗算端(苏丹)马哈木汗,败之于忽毡。马哈木汗退到寻思干后,重整武备,并求援于其舅父呼罗珊的塞尔柱算端桑贾儿。公元1141年夏,桑贾儿渡过阿姆河,举兵10万来攻,耶律大石率契丹、突厥、汉军迎战于寻思干以北的卡特万。九月初九,桑贾儿大败,全军覆没,遗尸数十里,桑贾儿与马哈木汗仅以身免。耶律大石乘胜北攻不哈刺(布哈拉),不哈刺和寻思干的宗主权从桑贾儿手中转到耶律大石手中,耶律大石封马哈木汗之弟易卜拉欣为“桃花石汗”,并留下一名“沙黑那”,监督其统治。于是,西哈刺汗王朝也成为西辽的附庸。同年,耶律大石命其将军额儿布思进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沙赫阿即思也降服做了西辽的藩属,进贡大量金币、畜产。至此,西辽的疆域已相当辽阔: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北达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一时成为中亚最强大的帝国。
●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境内)人。小时候就很讲气节,为人厚道,少言寡语。他家境贫寒,却极为刻苦。他酷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他身强力壮,未成年就能使300斤的弓,八石的弩,后师从周侗学习骑马射箭,尽得师傅所长,能左右开弓。周侗死后,每月的月初月底,岳飞就到他墓上祭奠。父亲认为岳飞为人忠义,就对他说:“你如果为时世所用,大可以为国尽忠。”
绍兴三年(1133年)秋天,岳飞入朝见高宗。高宗亲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成大旗赠给他,并提升他为神武后军都统制,仍为制置使,猛将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等都隶属于岳飞。绍兴四年,身为荆南鄂岳州制置使的岳飞又再次向高宗上书,请求“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绍兴七年,岳飞又两番上疏,请求尽复京畿、陕右,“长驱以取中原”。
岳飞多次入见高宗,讨论恢复山河的谋略。又上疏高宗,称“金人之所以在河南建立刘豫伪齐国,是想践踏中原,以中原人打中原人,金兵则可以借此休整,坐山观虎斗。我希望陛下能给我时间,方便时就可以率兵进军东京、洛阳(今均属河南),据守河阳(今河南孟县)、陕府(今河南陕县)、潼关(今属陕西),以便号召五路投降金人的叛军,叛军回还后,再率王师前进,金兵必然放弃开封而逃向河北(今河北大名),京徽(今河南开封)、陕右(今西安)地区就都可以恢复了。然后,再分兵浚州(今河南浚县)、滑州(今河南滑县),经营两河地区,这样,就可以擒刘豫、灭金兵了。国家的长久之策,全在此一举。”
高宗回答说,国家中兴之事,全拜托你了。并命岳飞节制光州(今河南演川)。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进攻拱州(今河南唯县)、毫州(今安徽毫县),南宋大将刘椅告急。高宗命岳飞前往救援。
岳飞派张宪、姚政前往。高宗赐岳飞手书:“军事行动,全靠你了,我决不遥相控制。”岳飞又派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分别驻守西京、汝州(今河南汝安)、郑州(今河南郑州)、颖昌(今河南院内)、陈州(今河南准阳)、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光州、蔡州(今河南汝南)等郡。又命梁兴渡黄河,结集忠义社,夺取河东(今山西永济),北州县。随后,他又派兵东援刘椅,西援郭浩,自己亲率大军向中原长驱进发。出发前,他向高宗密奏:“请你先正国家之本,用以安抚民心,然后勤谨理政,以表示没有忘记向金人复仇的大志。”
高宗收到密奏后,对岳飞的忠心大加赞赏,加他少保衔并任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不几天,岳飞派出的各路将领相继告捷。岳飞大军驻在颍昌,各路将领分兵出战,岳飞率领轻骑驻守郾城(今属河南),兵势锐不可当。
金兵统帅兀术,召集龙虎大王等将领商议,想引诱岳飞军马到来,然后拼全力一战。岳飞每天派人挑战,并谩骂诱敌。兀术大怒,会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以及韩常的兵马进逼郾城。岳飞派儿子岳云率领骑兵直冲敌阵。岳云与金兵苦战数十回合,金兵死尸遍野。原先,兀术有一支劲旅,都身穿重恺甲,用绳子联结,三骑一体,号称“拐子马”,宋军无法抵挡。这场战斗,兀术派出了15000名“拐子马”投入战斗。岳飞告诉步兵,手持麻扎刀,遇敌后只管低头砍马腿。“拐子马”本为三人相连,一马仆倒,另外二骑也随之仆倒。这样,官军奋勇杀敌,大败“拐子马”。兀术悲痛地说:“自海上起兵,我部是以‘拐子马’取胜,现在全完了!”
郾城大捷后,岳飞正准备渡黄河,力图恢复中原,而南宋朝中宰相秦桧则要以淮河划界,将淮河以北之地划给金兵,奏请高宗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上奏:“金兵锐气全失,已将军中辎重全部丢了,拼命逃跑渡河。各方豪杰争相杀敌,土兵斗志高涨,正是恢复中原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秦桧知道岳飞志在恢复中原,难以阻止,于是下令张浚、杨沂中等部先行班师,然后上奏,高宗以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为辞,下令班师,并一日以十二道金牌催逼。
岳飞愤恨交加,痛惜流泪,向东哭拜道:“我们十年的努力,被毁于一旦了!”岳飞不得已撤军,民众拦马痛哭道:“我们顶着香盆,运送粮草迎接官兵杀贼,金贼都知道。将军退兵,金兵定会杀回,那么我们都会死于金兵之手。”岳飞也痛哭不止,他取出朝廷诏书给大家看,说:“我怎敢违抗朝廷命令擅自留下。”一时哭声大震。
班师回朝后,岳飞即被解除兵权,他和儿子岳云以“谋反”罪名被逮捕入狱。这年的腊月二十九,岳飞这位披肝沥胆,英勇抗金的爱国名将,竟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害,年仅39岁,同时被害的岳云,当时年仅23岁。
●千古第一奸秦桧
古今中外都不乏奸臣、汉奸,但任何人和秦桧相比都逊色一筹,千古第一奸非秦桧莫属。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也被俘到金国。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金太宗认为他很忠诚,又有才干,就把他交给大将挞懒任用。从此,秦桧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公元1130年,金将挞懒带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今江苏淮安),命秦桧同行。为什么要秦桧同行呢?挞懒认为内外勾结才能彻底打败南宋,这个“内”只有秦桧可用。而秦桧投降金国,南宋朝野还没人知道,金人准备把秦桧作为合适的人选派回南宋做内应。山阳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秦桧等则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涟水(今江苏涟水),被水寨统领丁祀的巡逻兵抓住,要杀他。秦桧说:“我是御史中丞秦桧。这里有没有秀才,应该知道我的姓名。”有个卖酒的王秀才,从不认识秦桧,但装作认识秦桧的样子,就说:“中丞劳苦,回来不容易啊!”大家以为王秀才既然认识秦桧,就不杀他了,而以礼相待,后来把他们一家送到了临安(今杭州)。
秦桧回到南宋,隐瞒了真相,说是杀死监视他们的金兵夺船而归的。大臣们随即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孙傅、何栗、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从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2800里,要跋山涉水,难道路上没有碰到盘查询问?怎能杀死监守人员,一帆风顺地南归?再说,即使敌人防备不严,让秦桧偷跑了,一定十分匆忙,又怎能带着王氏一起走?这些疑问只有他的密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为他辩解,并反复说明他是忠于赵家皇朝的。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人组成的,如果照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金朝,而大批不愿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写给金朝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赵构感到秦桧的主张很合他的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呢。”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提升他当副宰相,再过半年,秦桧就爬上了宰相宝座。
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就明目张胆地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因为遭到南宋王朝内部许多大臣的谴责,赵构迫于舆论的压力,曾一度罢免了秦桧的相位。过了不久,秦桧重新上台。这时,人民支持下的抗金斗争节节胜利,使秦桧大为恐慌。因为金朝是他的后台,金朝一败,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脚了。于是,他就唆使赵构发出命令,命已经打到朱仙镇的岳飞从前线退兵。
公元1141年,秦桧为利于他的投降卖国活动,密奏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后来,在秦桧的运作下,南宋与金达成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接着,秦桧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与其部将!至于秦桧其他的排挤忠良、陷害大臣、作威作福等罪恶行径更是罄竹难书!
●南宋金绍兴和议
宋高宗赵构从当皇帝起一直很忌惮抗战派军事将领手中握有重兵,难以节制。于是,秦桧便趁机说服赵构解除主张积极抗金的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转而任命他们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以把他们与各自部队剥离开来。张俊很快就将兵权交出,并表示支持向金称臣和议的既定国策,而韩世忠、岳飞则成为赵构与秦桧等投降派的公敌。于是,赵构宣布撤销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并提升秦桧为左丞相,以显示与金议和之不可动摇。之后,岳飞于公元1141年被罢官,并以谋反罪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韩世忠则在为岳飞鸣不平之后辞官。
投降议和的障碍被扫除后,在秦桧的积极奔走下,金与南宋很快达成和议,这就是奠定整个南宋王朝对金关系的“绍兴和议”(绍兴是高宗的年号)。“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为: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淮水以西的唐、邓两州,全部割让给金;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每年春季搬运至泗洲(今江苏盱眙北)交纳;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赵构的生母韦氏:等等。
●辛弃疾夜入金营
宋朝的辛弃疾不仅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大文学家,还是宋朝的一位抗金名将。
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诞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时宋朝山东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铁蹄践踏了12个年头。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他不但刻苦攻读诗书,而且潜心练习刀枪武艺。后来,他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装力量。当时,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广大地区的抗金武装队伍纷纷建立,其中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最为壮大。耿京以山东东平府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为了加强抗金力量,辛弃疾就带了队伍归属耿京。当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为掌书记。谁知就在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后,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张安国诱骗一部分队伍叛附金营。为了伸张正义、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与伙伴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金营,生擒张安国。
辛弃疾挑了50名勇士,骑上快马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摸进了金营。辛弃疾找到张安国后,将其五花大绑,口中塞了块布,扔进了一只大口袋中。然后,将口袋捆在一匹马上。这时,他们的行为已被金兵察觉,敌人从四面八方朝张安国的帐篷围来。“放火!”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着了张安国的帐篷。顿时,火借风势,熊熊燃烧,烈焰冲天,整个敌营乱作一团。辛弃疾骑在战马上大声疾呼:“弟兄们!我是辛弃疾!叛徒张安国已被擒获!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见天日,不愿替金人卖命的,快随我冲出重围!”说罢,他双腿一夹,战马如离弦之箭,直朝敌丛奔驰。他迅猛地挥舞着宝刀,左砍右劈,敌人纷纷倒下,发出一阵阵嗽嗷的惨叫。那些被张安国诱骗来的人听了辛弃疾的话,纷纷聚集在辛弃疾的人马后,一齐杀出敌营。辛弃疾等人分成两路冲出重围之后,惊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几百精锐的骑兵,拼命追赶辛弃疾一行。辛弃疾凭借着自己的胆识、武艺和机智吓退了追兵,然后不分昼夜地继续向南驰去。就这样饥不暇食、渴不暇饮地奔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渡过了淮河,进入南宋境内。稍事休息后,又把张安国押解过江,交给了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弃疾等人的意见,将张安国绑赴刑场,在人山人海的群众面前,一刀斩了,并且把这个叛贼的首级挂在城门口,号令示众。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英雄气概已崭露无遗!
●宋孝宗受困于“孝”
古往今来,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强调一个孝字!但像宋孝宗赵育把“孝”字发挥到极致、受困于“孝”的人却很难找到第二个!因为“孝”,他放弃北伐与金议和:因为“孝”,他的收复大宋河山的理想破灭?赵杳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构在位30多年,他一心寻欢作乐,放纵奸相秦桧当朝,冤杀岳飞父子,向金称臣纳贡,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选对了继承人——赵眘,赵眘是南宋诸帝中最英明贤能的一位。
赵构唯一的儿子在3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而他又失去了生育功能;所以,赵构的皇位继承人就只能在宗室中挑选了。“靖康之难”后,宗室3000多人被金人掠走,一时之间,竟然无法选出一个合适的皇储人选。于是,赵构只好扩大选择范围,在太祖的后裔“伯”字辈中选择有贤德的人继承大统。自赵光义登基到南宋初年,太祖的后人散落民间,已有1000多人。
公元1132年,经过仔细地查访,10名7岁以下的儿童进入了候选名单,赵构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两人分别交给两位嫔妃抚养。两个孩子在宫中接受教育,都是博学强记、天资特异之人,长大后先后受封为郡王。为了确认最终的太子人选,赵构分别赏赐2人10名美貌的宫女。一个月后,赵构召回了这些宫女,令人一一检验。赐给赵伯琮的宫女都完璧如初,而赐予赵伯玖的宫女却已经不是处女了。高下立分,赵构虽然并未将此事告诉别人,心中却已经有了决定。
公元1160年,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眘,字元永。
公元1162年,赵构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联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眘,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大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行内禅之礼时,赵眘再三避让。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贺,但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担。”仪式结束后,赵眘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赵构再三推辞后,赵眘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赵眘虽然继位,但对选中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起初,赵眘每月4次前往德寿宫向赵构请安,后来,赵构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2次。赵眘怕赵构久居深宫,心情寂寞,每次出游总是恭请赵构同行。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每到赵构的寿辰临近的时候,赵杳就亲自诏见礼官,和他们讨论庆寿的仪仗、典礼和庆贺的寿礼等问题。寿辰当天,在宫内大宴群臣,命群臣均要前往德寿宫贺寿。每次,赵眘都会送上贺礼。此外,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赵眘先后4次加封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后的封号,还命人撰写《太上皇圣政》,颂扬高宗的丰功伟绩。
赵眘登基后,和贪图安逸的赵构不同,他年轻气盛,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他恢复了名将岳飞的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的党羽,鲜明地表现自己主战反和的立场。但他的立场却与赵构发生了冲突,倍受压抑。
赵构虽然已经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赵眘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方面牵制赵眘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他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的现状。有一次,赵眘赴德寿宫探望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了抗金大计,赵构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说:“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按照赵构的逻辑,赵眘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于是,“孝”就成了约束赵眘大展宏图的紧箍咒。在赵构和赵眘的较量中,赵构占了上风,赵眘的对外方针始终受困于“孝”。但在内政治理上,赵眘确实治国有方。他惩处贪官,整顿吏治,频繁更换宰臣,集中皇权;发展农业,五谷丰登,出现了百姓富裕,社会太平,人心安乐的“乾道之治”。
后来,赵构病重,赵眘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不仅如此,为了给赵构祈福,赵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后索性不上朝,专心看护赵构,遇到朝中大事则由宰相到内殿禀报。
公元1187年,赵构病卒,赵眘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赵构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赵眘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公元1189年,赵眘正式禅位于赵悼,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赵构服丧。纵观赵眘的一生,如果不是过于执拗于“孝”,以其英明贤武,宋朝的历史将会重新改写。
●宋光宗绍熙内禅
公元1189年,赵眘禅位于太子赵悼,是为宋光宗。赵惇即位后,第二年改元绍熙。赵惇在位5年,李皇后操纵朝政,宦官、权臣乘机窃弄权柄,政治十分黑暗。
公元1194年,太上皇赵眘病危。六月初九,赵眘去世。期间,赵惇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也不执丧,朝中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左丞相留正建议,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监国,以解释国人对朝廷的怀疑。留正于是向赵惇提出这个建议,赵惇表示想要退位。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主张禅位给赵扩,而留正认为建储诏还没有下达而谈及此事,日后一定难以相处,于是称病离开。赵汝愚无奈,只得通过知阁门事韩优胄将内禅之意向太皇太后请示。第二天,赵汝愚请立赵扩为太子,并且说到赵惇“念欲退闲”,太皇太后于是应允。七月初五,太皇太后命赵汝愚以旨谕赵扩即位,他坚决推辞,后被强披黄袍,立为皇帝,是为宋宁宗。赵扩的皇后韩氏的父亲是韩同卿,他是韩健胃的兄长。赵惇被尊为太上皇,李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她的权势这时才被削弱。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宋光宗内禅,也称为“绍熙内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