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因此,以周人为代表的古人喜欢黄色,认为穿不显眼的黄色衣裙吉祥。 不过分表现自己,用中和的接近泥土颜色的黄色做一个不引人注意的下装,保持谦逊之德而获得大吉大利。坤卦之德贵在雌柔,宜守中道,无论是等级社会、利益集团、群众团体还是家庭,作为臣属、职员、妻子或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坤德,当好配角,做好附属性的基础工作。有坚定可靠的基础或后方,社会才能和谐稳定,集团才能合作共赢,团体才能团结富有活力,家庭才能和睦快乐。 《文言传》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孔子极赞“黄裳”之德,认为君子应该效法代表大地的坤的美德。您是否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在午后暖阳中,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或徜徉于成熟在望的乡村稻田间(有幸流连在三江大地收获在望的稻田中您会感受得更为真切),暖暖的阳光照射在浅米黄色建筑物墙体上,或成熟的稻田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金色的波浪又涌动成金色的海洋,您心中总是有暖暖惬意或舒缓的感觉,多舒服呀! “黄裳元吉”给我们讲的道理,就是恪守温厚、亲和的“中和”之道,大吉大利。 这回知道了吧,为什么有的人人缘特好,人际关系特棒,无论干什么事都特顺。在大部分人眼睛直勾勾向“钱”看的今天,不谈钱,总会有人愿意帮助您! 这是秘籍! 也许有的人可能会说:“您说的不对!我就不听您讲的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鼓励更高、更快、更强!我要竞争!我要拼搏!我要超越! 我—怎么甘心屈居人后呢?我要当领导!怎么能让别人领导我啊!” 人奋发向上没错,不过超越了本位,不考虑自身的体能、特长、条件而去找一个强大的对手搏击会怎样呢? 那就看看坤卦上六爻说了一些什么,看看那有多可怕! 六、各居其所,各安其分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六种景象:郊野争夺城邦之战。在古代,由野蛮向文明过渡,在郊野展开争夺城邦之战是家常便饭。要说明白龙战于野,得从什么是城说起。《说文》解释:“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士兵倚墙而恃,手持盾牌和戈守卫和保护居住着民众的地方为城。城外距离都城百里以内的生活为郊,郊之外或边邑、边鄙为野。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约等于现在说的“全国”。都城为天子居住生活的地方,王侯一般在分封的国中居住生活,大夫一般生活在诸侯给他们分封土地的邑中,民众一般生活在乡野之中。各个阶层的人满足现状,各居其所,各安其分,天下太平安定,是吉利的。如果诸侯、大夫、民众不安守顺承和辅助地位的本分,欲望膨胀过度突破极限,或王侯叛逆,或大夫造反,或民众揭竿而起,企图夺取天下,天子要组织军事力量守卫城郭,造反者要通过武装暴动夺取天下,当然要在郊野展开激烈的搏杀,流血漂橹不可避免,无论谁失败,结果都将十分惨烈。群雄角逐,成者为龙,为天子;败者为贼,为寇,为阶下囚。这场搏杀,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搏杀。日常生活中,暴风雨来临之时,狂风大作,沙尘飞扬,暴雨倾盆,天地间一片玄黄。古代夺取天下的军事战争往往狂沙飞扬天昏地暗。上下交战,死伤流血,浸染泥土,结果惨不忍睹,如果造反者的力量或权谋不足,必将陷入穷途末路之境。 晋朝八王之乱a用历史实践演绎了龙战于野的惨烈情状,堪称龙战于野的典型。 坤卦上六爻为阴盛之极的物象,阴盛之极而逼阳与之交战,有龙战于野之象。阴盛之极,群龙争首,可谓其血玄黄。不具备能力和条件,茫然参与争夺,结果惨烈,目不忍睹。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灭亡的历史教训要注意汲取。 a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七、发挥美德到极致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怀才佐君利永贞,万事善终功不抢。 如何运用六爻指导工作和生活?需要注意将坤卦所揭示的美德发挥到极致,永远保持正直,则亨通顺利,做事会有圆满的结果。在成功面前不居功,将有好的结果。 纵观坤卦所开示的各种情形,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首先提出“中道”思想范畴,在需卦、小畜卦等多处提及,随处可见。用这一重要哲学思想指导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儒家的重要法宝。这一思想,由孔子倡导、子思阐发,形成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经儒家实践升华提炼为中庸之道,即君子之道,是儒家修行的精要。 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编著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菜根谭》,乃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菜根谭》云:“君子德行,其道中庸”—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在此,我们不妨对中庸之道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是解开坤卦奥妙的核心,也是解读《易经》诸卦之奥妙的关键之一。 所谓的中庸之道,人们常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过去的学者没有对其精准解释到位,其精髓是:第一,中庸之道核心思想:正确认识掌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处理问题掌握好度,恰到好处为宜。《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纯正的客观规律)。庸者,天下之定理,即恒定不变的义理。 第二,掌握运用中庸之道须把握三条主要原则:一是慎独自修而不妄,二是忠恕宽容广开视听,三是至诚尽性掌握规律。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第三,中庸之道运用“五达道”调节五种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及朋友的交往。《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之达道。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第四,中庸之道运用“三达德”调节人际关系: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无妄卦、困卦、蹇卦、艮卦、兑卦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方面的道理。 第五,中庸之道运用“九经”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境界。《中庸》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易经》蛊卦、大畜卦强调“尚贤”的重要性;师卦与既济卦明确强调“小人勿用”;比卦揭示比辅亲民的道理;同人卦揭示怀柔远人的道理;屯卦、比卦、豫卦对怀柔诸侯的道理有所揭示。掌握和运用中庸之道,要有“戒慎恐惧”的功夫,要求君子能在人家看不到的生活中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家还没听闻时也常唯恐有失,在言行上常要如履薄冰,经常自我警惕,治国者当以此自勉。蹇卦“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以上诸卦揭示强调的就是要加强“戒慎恐惧”功夫的修养。 讲到这里,我们来看看黄寿祺、张善文所著《周易译注》中关于坤卦洁静精微的总论与阐释—《周易》以坤卦继乾卦之后,寓有“天尊地卑”“地以承天”的意旨。全卦大义,在于揭示“阴”与“阳”既相对立、又相依存的关系。在这对矛盾中,“阴”处于附从的、次要的地位,依顺于“阳”而存在、发展。就卦象看,坤以“地”为象征形象,其义主“顺”。卦辞强调:利于“雌马”之“贞”,“后得主”以随人,获吉于“安贞”,均已明示“柔顺”之义。六爻进一步抒发“阴”在附从“阳”的前提下的发展变化规律:二处下守中,五居尊谦下,三、四或“奉君”或“退处”,皆呈“坤、顺”之德,而以二、五最为美善;至于初六“履霜”与上六“龙战”,两相对照,又深刻体现了阴气积微必著、盛极返阳的辩证思想。《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一书发端于乾、坤两卦,正反映了作者对阴阳辩证关系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换言之,作者似乎流露出这样一种观点: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是宇宙间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源泉。 第五节 积善远恶、修养美德才会家和国兴《文言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经》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菜根谭》云:“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这些理,我们耳朵都快听出茧子啦,真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吗? 《文言传》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经》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本义指梳理头发,此处指“沿,循”)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经》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这段话是说:广袤无垠的大地极其驯顺温和,但它运行起来却是刚健无比;它极其娴静缄默,但它驯顺柔美的品德流布四方广泛受益。地道的特性是甘于居后而得到天道的主宰,能够正确处理好主宰与附属的关系,发挥顺承与辅助的作用,具有生养万物之德而有规律性(常)可遵循。它包容万物,承载万物生长,其生化作用广大无比。大地体现的美德多么驯顺柔美啊!顺承自然(天)之道而依循四时运行(时行),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色。 积累善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吉祥;积累恶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灾祸。以下犯上,臣子弑杀国君,儿子弑杀父亲,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出现这种局面,有着逐渐演化的过程,是逐步发展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君王、儿子的父亲没有预判与防备之心,不曾早早辨别清楚真相。坤卦说:“脚踏在薄霜上,就预知到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比喻阴柔事物发展转化成险恶事件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趋向,要善于根据眼前细微的征兆预判事物发展的趋势或方向,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 “直”体现着品性纯正端方的正直,“方”体现着行为遵循一定的法则。君子要善于以纯正端方的品性加强个人内在的自我修养,通过恭敬谨慎来矫正思想上的偏差;善于用法则与伦理来规范社会交往中的外在行为,以道义的法则来规范外在行为上的悖乱。如果人人以“直”与“方”的道德规范严格自律,胸怀虔敬、道义之心,就能使美德在社会上广泛流布而不孤立(德不孤)。这是做人拥有驯顺柔美德行的内在基本要求。君子效仿大地,拥有正直、方正、广博的胸怀和品格,如果通过修炼拥有了这些美好的品德,纵然不为人们所了解,也没有什么不利的,因为人们不会怀疑他的行为。 “阴”比喻臣子,虽有美好的德行,但宜深藏含隐,从而服务于君王,而不自居有功。这是地道的原则,也是妻道的原则,同样是臣道的原则。地道不能单独地完成生育万物的功业,地顺天的道理表明成功不归己有而要替天效劳、奉事至终。这是为什么呢?《周易集解》引宋衷曰:“臣子虽有才美,含藏以从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得终天功,臣得终军事,妇得终夫业,故曰‘而代有终也’。” 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变化,催发草木滋生、繁衍、茂盛;天地阴阳之气阻隔不通,世道乖隔,贤人就会隐退。坤卦说:“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免遭咎害,也不求赞誉。”意在谨慎。 君子的美好品德,好比黄色,中和、通达事理,身居正确、恰当的位置,才美蕴含在内心里,流畅在四肢,表现在行动上,扩大在事业中,这是最为美好的美质,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阴的势力对阳的势力产生怀疑,必然发生争斗冲突。因为阴极盛而嫌弃自己没有阳刚因素,所以把极致之“阴”一并称作“龙”。其实阴并未脱离其属类,所以又称为血,血即阴类。所谓玄黄,天玄地黄,是天地交相混合的色彩。这是一个比喻,说明处于主宰地位的君王或领导与处于附属依从关系的子民要摆正位置,处理好相互关系,否则,具有阳刚之性的统治者与具有阴柔之性的臣属子民一旦发生矛盾,下面怀疑上面、抵触上面,就会发生混乱的斗争。 争斗之端,起于疑惑之心。阴与阳配合,创造生命的奇迹。阴与阳若不相亲和,天下将陷于纷争。 泱泱中华称为中国,是讲究“中和之道”(即中庸之道)的国家,文明源远流长,民众有着正确的善恶观,这是团结凝聚民众的核心所在,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文言传》揭示的善恶观充满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是恶小不积身不灭,善小不积名不扬。《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说的意思是,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品行不好的人认为,一般的好事对自己来说没有多大益处而不去做,认为一般的坏事对自己来说没有多大损害而不去改正。所以坏事做多了而无法回避责任,罪恶大了也无法得到宽恕。分析一些人所犯的错误,最初都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日积月累,由小到大,最后酿成了大错,遗恨终生。任何人都要引以为戒,在所谓的小事面前注意把握好自己,从一言一行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切实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二是积善之家有余庆,不善之家有余殃。庆为“福”,殃为“灾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一个家庭的兴衰与道德素养培植有直接的关系,很多家庭出现的不幸与此有着必然的关系。好事做得多了善根就不断地增长,福报就越大越多,家庭就会和谐富足,精神和物质都会得到极大的丰收。坏事做得多了,日久天长,罪恶积盛,总有一天爆发,到那时为时已晚。善的世界是博大的,善的力量是无边的,善可以得到善的回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关于这个问题,《周易正义》有更精辟的阐释:“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孔颖达疏:‘其所由来者渐矣’者,言弑君弑父,非一朝一夕率然而起,其祸患所从来者积渐久远矣。‘由辩之不早辩’者,臣子所以久包祸心,由君父欲辩明之事,不早分辩故也。此戒君父防臣子之恶。‘盖言顺’者,言此‘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习阴恶之道,积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称‘盖’者是疑之辞。凡万事之起,皆从小至大,从微至著,故上文善恶并言,今独言弑君弑父有渐者,以阴主柔顺,积柔不已,乃终至祸乱,故特于坤之初六言之,欲戒其防柔弱之初,又阴为弑害,故寄此以明义。” 其实,关于福与祸辩证关系的认识,老子深刻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第二十》对此进行了深刻揭示:“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 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对此,我作了一首《福祸歌》: 福祸相倚而相因,自然中正无妄心;吝凶悔吉端动机,福祸从来由内心;柔正知足远灾祸,偏枉贪婪欲焚身;素朴淡定与人善,奉献少取结福音。 《菜根谭》云:“善根暗长,恶损潜消”—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恶小不积身不灭,善小不积名不扬”“积善之家有余庆,不善之家有余殃”揭示了善与恶的辩证关系与因果轮回关系,其核心是启示人们人心向好、人心向善,从细微处积累,积善远恶,才会家和国兴,增强凝聚力。 可以看出,道德修身,积善远恶,经世济民,是《易经》的主线。 两卦的解读揭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合衍生万物,历史发端于阴阳相互作用。人类文明也起源于阴阳交合作用。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所谓的“阳”,本义是阳光,或任何与阳光相连的事物。“阴”的本义则是指没有阳光的阴影或黑暗。后来,它们的含义逐渐发展成为宇宙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阳代表男性、主动、热、光明、干燥、坚硬等;阴则代表女性、被动、冷、阴暗、柔弱等。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矛盾对立统一着的阴阳两种因素、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乾元阳刚主生发创造,坤元雌柔厚德载物堪当负载,二者乃阴阳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创造衍生了万事万物。 定位是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也是做任何事业的大问题,其核心:一是位置,也叫定位,要适当;二是角度,从哪个点或面看问题与分析问题,要准确;三是立场,认准的合理目标,要坚定追求;四是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原则性要鲜明。 《易经》诸卦诸爻就是揭示这些方面的问题。人生成长,衍物干事,都要定位准确,把握好方向,秉持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时刻加强美德修养,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成就所追求的事业,奠定人类文明绵延不绝的根基。 坤卦警语箴言 坤卦地道柔而刚 厚德载物广蓄养牝马柔顺坚贞固 臣妻宜正亦端方恪守中道利永贞 广蓄美德人敬仰履霜坚冰微知著 识远绸缪高素养直方广大无不利 地广德厚发热光内蕴美德守正道 无成有终智慧广括囊无咎亦无誉 谨言慎行避祸殃黄裳元吉守中道 龙战于野血玄黄怀才佐君利永贞 万事善终功不抢恶小不积身不灭 善小不积名不扬积善之家有余庆 不善之家有余殃乾元创造坤负载 阴阳为朋变万方诺亚方舟乃神话 万古历史起阴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