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2)-《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2/3)页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

    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

    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

    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

    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是说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形神兼备。

    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祖国伟大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

    他的作品大都散失,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一直被视如珍品。

    桓温是怎样变成东晋权臣的?

    桓温,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附近)人。

    少年勇武,颇有气概。

    稍长,亲报杀父之仇,博得时人称赞。

    后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袭父爵为万宁男,出任琅邪太守。

    公元345年,庾翼死,受何充之荐,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掌长江中上游,守东晋西门。

    桓温一面巩固自己的地位,一面借北伐旗号,攫取功名。

    他首先将兵锋指向割据四川达46年之久的氐族成汉政权。

    公元346年,桓温在未经朝廷正式允许的情况下,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伐成汉李势。

    时李势骄奢淫逸,滥施刑罚,内部统治不稳。

    桓温兵至,李势匆忙应战。

    派叔父李福、从兄李权、将军昝坚等迎击。

    桓温取避其兵锋、重在攻成都的策略。

    李权拦击攻成都的晋军,不敌袁乔。

    桓温攻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城门。

    李势见大势已去,星夜从成都东门出逃,不久,派人给桓温送去降书,又自缚出降。

    桓温将李势及其宗室十余人送建康,成汉建国四十六年,遂亡。

    李势受封为归义侯,在建康平安生活了十四年后,公元361年死。

    桓温灭蜀后,势力大增,成为东晋又一权臣。

    殷浩为何被朝廷贬为庶人?

    公元352年,趁中原大乱之际,东晋朝廷任命殷浩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出师北伐前秦。

    殷浩以谢尚、荀羡为都统,进驻寿春。

    六月二十九,秦晋在颖水之诫桥展开激战,结果晋军大败。

    殷浩狼狈逃回寿春。

    九月进驻泗口(今江苏淮阴北),派戴施等据守石门和仓垣。

    十二月,前秦大将梁安、雷弱儿诈降晋军。

    公元353年,殷浩得知后赵降将张遇在关中叛秦,于是率7万大军,以姚襄为先锋,自寿春出师北伐,准备进据洛阳,修复园陵。

    岂料姚襄因与殷浩不和,忌恨殷浩,反伏兵于山桑(今安徽涡阳)攻击殷浩,浩军大败,退走谯城(在今安徽)。

    公元354年,桓温以殷浩北伐屡败,上疏历数其罪状,殷浩因此被朝廷贬为庶人,并被流放到东阳信安(在今浙江)地区。

    公元356年,殷浩去世。

    桓温三次伐中原的战果如何?

    公元354年,桓温率领4万大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出武关,越秦岭,大军直指关中,讨伐由氐族人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

    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

    前秦王苻坚派太子率5万大军与晋军对抗。

    这年四月,晋秦两军大战于蓝田,秦军大败。

    桓温率军占领灞上,抵达前秦都城长安的郊外。

    当地老百姓纷纷牵牛担酒前来犒劳晋军,有个老人流泪道:“没想到我还能再见到晋军!”

    后来因军中缺粮,桓温被迫从潼关退兵。

    秦军跟踪追击,晋军损失一万多人。

    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

    桓温前进到伊水,羌人的将领姚襄将精兵埋伏在水北的树林中,派使者对桓温说:“您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我应该立刻归降,希望您让军队稍微后退一点,我就会出来迎接。”

    桓温回答:“我这次是来收复中原,修复先帝的陵墓,和阁下没有关系。

    如果阁下想来拜见,现在就近在眼前,何必烦劳使者呢?”

    姚襄麻痹桓温的企图没有成功,于是就在水边列阵想要顽抗。

    桓温披甲上阵,亲自督战,指挥晋军向前猛攻,姚襄大败,损失了数千人。

    姚襄率领几千骑兵逃到了洛阳北山,最后死于与前秦的交战之中。

    桓温率领部队前进到洛阳,拜祭了先帝,设置了护陵官员,修复了被毁坏的陵墓。

    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

    但东晋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都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

    桓温只得退兵南归。

    公元359年,中原地区又被慕容氏的前燕政权所占领。

    过了几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尽揽东晋朝政大权。

    公元369年,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

    桓温率水军进入黄河,一直进军至黄河的枯头渡口。

    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5万军队将晋军粮道截断。

    桓温被迫从陆路撤退,结果被追兵打得溃不成军,折损了三万余人。

    桓温战败而归后,之前所收复的淮北土地重又丧失。

    何谓“五胡十六国”时期?

    从公元309年到公元439年这130年的时间内,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人民不断起义,共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民族,我国古代把少数民族人称为“胡人”,所以这五个民族被称为“五胡”。

    他们的起义成果往往被少数民族的上层贵族分子所夺取,前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后蜀政权习惯上不计算在内,共有十九个政权)。

    这十六个政权互相攻战,乍兴乍亡,建国的时间都很短暂,而且特别混乱,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中国最早的小说家是谁?

    东晋政权建立后,有一段时间生产有所发展,文化事业也比较繁荣,文学艺术方面出了一些人才。

    有个名叫干宝的历史学家,奉晋元帝司马睿之命,写了一部叫《晋纪》的历史书;同时,他自己又根据听到的故事和书上看到的材料,编写了一部《搜神记》。

    《晋纪》这部历史书后来失传了,《搜神记》这部小说一直流传下来。

    《搜神记》大多写神怪故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干宝亦可算作中国最早的一位小说家。

    冉闵建魏后的民族政策如何?

    公元350年,冉闵自称皇帝,国号魏。

    石赵残余势力投降于冉魏,后赵灭亡。

    冉闵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煽动民族仇恨,对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一律诛杀,共杀死二十余万人,以致汉人高鼻多须者多滥死。

    这一民族报复政策导致了冉闵的孤立。

    冉魏建立后,立即与东晋政府联系,请求派兵共同讨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实行九品官人法,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在经济上,开仓散粮,以求得百姓的拥护。

    在军事上,竭力与后赵残余势力石氐、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争衡。

    由于残酷的民族仇杀和连绵的战争,加之饥馑,先前被迁到冀州、司州的胡汉各族人民数百余万各还本土,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甚众。

    冉魏辖地渐小,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陷于停顿,于公元352年终为前燕所灭。

    谁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原姓龚,3岁就到寺庙当了小沙弥,20岁正式受戒做了和尚。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许多僧人都希望到印度去拜访著名的佛学大师,瞻仰佛祖释迦牟尼的圣地,寻求佛经原本,传播佛教的教义,法显和尚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399年,已是62岁高龄的法显和另外9名僧人开始了西天取经之行。

    法显是我国古代从陆路到印度旅行,又绕道斯里兰卡,穿过印度洋和南海、东海、黄海,取道海路返回祖国的第一个人。

    在1600多年前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法显从海陆两道,往返于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这是很了不起的创举。

    法显不畏劳苦,奔波于中印之间的探险生涯,鼓舞了后人,人们沿着法显的足迹,向西域挺进,玄奘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入木三分”出自什么传说?

    王羲之成年以后,在朝廷里做了官,交往的都是上层人士,他的书法更加广为人知,名气越来越大。

    大家都想求他写一幅字,可他一般情况下不给别人写。

    有一次,他到一个学生家去,看到学生家一张桌子很光滑,木质也好,拿过笔就在桌上写了几行字,这个学生看到王羲之写了字,高兴得无法形容。

    有一天学生出门去了,他父亲来给他收拾东西,看到崭新的桌子上写了黑字,觉得不好看,便想把字擦掉,使尽力气也擦不掉,干脆拿刀来刮。

    刮掉一层,不行,还有字,又刮一层,一直刮了三分厚才把字刮去,“入木三分”这一成语便是根据这一传说来的。

    苻健是怎样巩固前秦政权的?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

    西晋末年,北方烽烟四起,祖辈居住在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的氐族人推举苻洪为首领,进入中原,先后向前赵和后赵称臣。

    后赵灭亡时,苻洪已拥有10万部众,雄心勃勃,准备进占关中。

    苻洪还没有实现进据关中的计划,就被人毒死,他的儿子苻健继承父志,率部众攻伐关中。

    一路上得到关中氐族人的响应,苻健的军队将占有长安的杜洪打败,进入长安。

    公元351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第二年改称皇帝,建都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

    苻健勤政爱民,崇尚儒学,百姓赋税有所减轻,在长安城里还建了迎宾馆,招徕远方来客。
    第(2/3)页